制造业招商引资“唯规模论”将成过去式
| 招商动态 |2016-07-12
过去十几年,各地招商引资的主要思路是“招大引强”,集中巨量资源引进重大项目。而“重大”最后往往化为单一的标准——规模,一般重大项目常高达几十亿或上百亿规模。经过多年实践,这种思路在短期内确实促进了制造业规模和GDP的快速增长,但从长期看这种方式存在诸多问题。
引进的产业链环节较低端
巨量项目肯定是量产后的项目,更多的是成熟项目扩大生产规模,因此绝大部分都位于价值链的低端——生产环节。根据微笑曲线,其技术含量和增加值率都是最低的,如目前信息技术产品生产和组装业的增加值率只有几个百分点。
占用大量资源,投资效率低,需警惕“一过性”繁荣
大项目对工业用地、生活用地、劳动力和水、能源等使用量巨大,但换来增加值却很低,税收更是难以保证,因为招商引资的税收优惠条件往往包括“3免3减半”: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,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,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。中西部各地目前已遇到土地、水等方面的资源瓶颈,劳动力也已不再充足,有些地方甚至需要地方政府协助项目招工。因此,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应引起广泛重视。而且,这些项目盈利能力不足,企业若要持续发展,只能依靠政府提供各种补贴,扭曲市场价格机制。随着各种资源和政策红利逐渐耗尽,部分企业已开始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东南亚、南非等进一步转移,需对“一过性”繁荣有所警惕。
难以起到带动本土上下游产业发展的作用
引进重大项目除了在短期内能带动地区GDP快速增长外,各地政府更看重其对本地区同类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。但在实践中,这些国际性大型企业已建立起完整的全球性至少是全国性的供应链,其大部分供应商在该企业成长过程中已与之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,而且其采购流程也已标准化。所以本土的上下游企业想切入其供应链是很困难的。这也是这些大项目多年来一直抱怨产业配套落后,而各地政府虽多方面努力仍收效甚微的原因。
庞大的体量增加了地区经济的波动和风险
重大项目体量大,数量少,对地区经济冲击较大。由于地方经济对其高度依赖,经济上行期会加速经济增长,而经济下行期则加剧了风险。目前中国已进入了供给侧改革的新阶段,招商引资工作也不能再盲目粗放、贪大求全和唯规模论,而需要更精细、务实和长远的思路。
(全文详见四川省情第7期)
热烈欢迎亲关注杂志微信哦:
如果喜欢杂志可以订阅哦,拨打02887043903找江小编订阅啦。
如果喜欢我们的杂志可以投稿哟,scsqzz@163.com等你来~
杂志广告经营热线:姜先生 13908067133
